原文于2017年3月31日发表在Vice中国 – Creators创想计划。
不得不承认,第一次经过卢比兄妹(Jack and Leigh Ruby)的展览《理发店》时,我以为这不过又是一个在艺展上哗众取宠的所谓互动艺术,用复古的装饰和三十块理发的噱头来博取眼球。但我错了,理发店只是一道障眼法,走进其深处才发现真正隐藏在后的是一个监控室,扫视着我和时代广场上每一个人。
《杰克与蕾·卢比的理发店》(Jack and Leigh Ruby’s Barbershop) 首次现身于今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周期间一个特立独行的艺展 SPRING/BREAK Art Show。与一般画廊主导的艺展不同,SPRING/BREAK是由策展人呈现一系列迷你展览,今年延续使用废弃空间的传统,把展览放在了时代广场中心一栋摩天大楼的22、23两层(曾经为媒体巨头康泰纳仕总部), 给卢比兄妹的监控室提供了绝佳高地条件。他们的房间从外面看就是一个街头感十足的理发店,观众可以花三十块钱在眼花缭乱的展厅里理个发,“顺便” 供路过的观众驻足欣赏,毕竟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表演欲旺盛的人了。
《杰克与蕾•卢比的理发店》Jack and Leigh Ruby’s Barbershop (2017) 由Eve Sussman和Simon Lee联合策划。图片为SPRING/BREAK Art Show 2017展览现场的后室——监控室。
幸亏细心的同行朋友把我拽进了理发店里面,这才发现别有洞天。背后的监控室里,一个“探员”摆弄着操作台上各式各样的按钮。窗边摆满了高高低低的摄像机,看起来像贾科梅蒂(Alberto Giacometti)制作的孤僻高傲、身形消瘦的人形雕塑。电视墙上展示着形形色色的街景和人群:有的是在理发店现场的观众,有的是监控室窗边摄像机获取的景象,有的是群众演员在街上装作打电话时用后置摄像头偷拍的画面。耳边传来在纽约每一处都能听到的嘈杂人声,艺术家兼策划人西蒙·李(Simon Lee)和伊芙·苏斯曼(Eve Sussman)告诉我,大部分是他们收集一些在公共场合“不要脸撒谎”的公众人物的发言。
监控艺术在欧美早已不是新鲜事,比如第一个录制、公开斯诺登泄密视频的罗拉·柏翠丝(Laura Poitras),或是揭秘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美军监控基地的特雷弗·帕格勒(Trevor Paglen),但对卢比兄妹和策划人西蒙和伊芙来说,他们的核心恐怕不在监控,而在伪装。他们故意把监控室放在一个不起眼的“社区理发店”中,而监视的对象正是社区中的群众。监控室的门口拉上了窗帘,摆明了不想让人发现(虽然后来不得不拨开窗帘,否则根本没有人会进来)。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讽刺后斯诺登现状的呢?在设计巧妙的公共空间背后,总有人在偷偷观察着你。
1975年卢比兄妹为了帮助破产的邻居朋友,抢劫了商店,然后伪造证据以瞒过保险公司。
然而卢比兄妹的伪装功力与其说是出自艺术家的才华,不如说是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工具—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,他们伪造了大量照片、录像和文件来进行保险欺诈活动。他们的确干得不错,直到1998年才被抓进监狱。在12年坐监期,他们除了“认真反省”自己的犯罪事实,还遇到了影像艺术家夫妻西蒙和伊芙。大概是发现欺诈犯的工作方法跟艺术家没什么两样,伪证和艺术作品也都带有强烈的虚构成分,这四人一拍大腿,决定以卢比兄妹过去的真实案例为基础,制作一系列模糊真实与虚假边界的作品。
2012年从澳大利亚出狱的卢比兄妹回到了美国,开始了在艺术世界里的“欺诈”生涯。他们的处女作《洗车事件》(Car Wash Incident 2013-2015)是一部看起来有些神秘的双屏影片,重演了1975年第一次犯罪时伪造的一张照片。影片把照片里的场景、道具、演员复制了两份,左右双屏,通过顺叙、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以这张画面为基础编造的故事。
卢比兄妹《洗车事件》Car Wash Incident (2013-2015) 拍摄现场。影片由Eve Sussman和Simon提供
卢比兄妹的作品揭露了一个讽刺的事实:图像创作和文件伪造可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。当善于伪证的前诈欺犯搞起了艺术,我意识到这世界的确是没什么正义和真实可言的。只要掌握了数据,以及编辑数据的能力,任何故事、任何人生都可以被伪造。在被图像“证据”所充斥的靠关注度取胜的视觉文化中,或许艺术家、罪犯、警察、政治家等社会角色之间的差别也就一线之隔。
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谎言中,但却常常“看不见”这些无所不在的魑魅魍魉。为什么“看不见”呢?因为人都太容易被花哨盛大的表象迷惑了:漂亮的艺术品、性感的广告模特、以博人眼球为己任的媒体……在明知道自己手机和电脑上的数据迟早会沦为别人赚钱的工具、明知道 NSA、CIA 特工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的情况下,我们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——《理发店》只是在模仿一个糟糕的现实罢了。理发店的欢声笑语让人看不见背后的秘密,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能发现个中利害。
《理发店》用亲身经历告诉我所认知的世界很有可能是假的。而与此同时,我也突然明白了今年走红的一系列围绕着“假”的网络用语——我们大概真的活在一个假世界。
《超正常》HyperNormalisation (2016)
去年,英国 BBC 的一个纪录片《超正常化》(HyperNormalisation 2016)就解释了这样一个“假世界”(fake world)。导演亚当·柯蒂斯(Adam Curtis)通过三条历史进程(政治权力向资本的转移、恐怖主义的诞生与发展、行动派乌托邦幻想的破灭)告诉我们从七十年代开始,世界就弥漫着不确定的危险因素,为了稳定体制,政治、宗教领袖、资本集团、科技公司和我们每个人联手打造了一个一切静好的世界,以应对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。 然而我们之所以看不见“敌人”,正是因为“敌人”不是任何一个个体,而是整个系统。正如《超正常化》中描述的假世界,卢比兄妹的《理发店》也塑造了一个看似祥和的社区生活,虽然危险悄然逼近。
现在,历史开始向我们复仇了。英国脱欧、民粹主义抬头、ISIS 恐怖袭击、全球变暖恶化,然后这出荒诞剧在川普上台的一刻达到了高潮。这几个月,我每天都被不安、愤怒、悲伤的言论和文章刷屏,大家人心惶惶,像是无助的孩子。艺术圈更是人声鼎沸,许多人选择用夸张、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与困惑。而卢比兄妹和西蒙、伊芙却用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的方式敲响了警钟:世界是伪造的,而我们却“看不见”。
作者:笪梦娜
链接:http://thecreatorsproject.vice.cn/read/ex-swindlers-became-artists-and-did-a-show-at-spring-break-art-show
©️ 异视异色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,违者必究。